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amraam.bbs.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4-05-27 12:40:05
看板 Tech_Job
作者 amraam (先進中程)
標題 [情報] 《挑戰晶片》推薦序—我們為何挑戰晶片
時間 Tue May 27 12:38:36 2014



http://socio123.pixnet.net/blog/post/43383946
《挑戰晶片》推薦序——我們為何挑戰晶片?(邱花妹) @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 痞客邦 PIXNET ::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 邱花妹(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2013 年 12 月,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大廠、年營收超過兩千億的日月光,偷排廢水汙染後勁溪,遭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震 ...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

邱花妹(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2013 年 12 月,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大廠、年營收超過兩千億的日月光,偷排廢水
汙染後勁溪,遭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震撼台灣社會。日月光遭停工後,地球公民基金會與
後勁居民、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產總、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的同學,連袂在後勁溪畔召開記者會,要求日月光負責,且停工期間不得損害勞工權益。
公民社會也持續發聲,要求市府嚴審復工、資訊公開、納入民間參與,呼籲日月光環境改
善一次到位。


在地行動開展的同時,這波運動也出現了國際串聯。2014 年 2 月 12 日,地球公民基金
會在台北召開國際記者會,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International Campaign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 ICRT)執行長泰德.史密斯(Ted Smith)透過 Skype 越洋連
線,公布來自十八國五十個團體的連署,要求科技電子業負責任生產的環保團體與勞工組
織,同聲譴責日月光的汙染行徑,並要求向日月光下單的品牌大廠負起供應鏈管理的責任
,這波行動隨後得到蘋果、英特爾(Intel)、美信(Maxim)的積極回應。這波國際串聯
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得以成形,靠的正是《挑戰晶片》這本書的作者群自 2002 年成立的責
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


透過參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地球公民協會,到 2011 年兩會合併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我
有幸藉由這個國際網絡,連接在地與國際經驗,結識台灣與國際間為捍衛勞動權與環境正
義、推動責任科技而奮鬥不懈的行動者。我也因此得以參與本書的撰寫及促成中譯本的發
行。我想藉由這篇文章,簡要說明本書作者群及台灣的運動夥伴們為何、如何「挑戰晶片
」。



全球電子資本下的環境與勞動不正義

1981 年,美國矽谷爆發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地下水汙染事件,聖荷
西超過十萬戶居民的用水被曝於有害溶劑,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受到影響。隔年,本書主
編之一泰德.史密斯創辦矽谷毒物聯盟並出任執行長,與社區居民、勞工、律師、學者合
作,揭露矽谷及半導體乾淨產業形象背後的黑暗面。


1980 年代,也是電子資本在全球劇烈地重整與再結構的時代。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
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快速擴張,各國競相模仿矽谷模式,提供優惠投資環境、設置科學園區
吸引電子資本,以加入這場逐漸為跨國品牌大廠控制技術與規格、掌握市場與利潤的國際
分工。然而,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短,製程快速變化且使用上百種化學物質
、金屬與有毒氣體,在「生產先行、風險再議」的市場法則下,其對環境、居民與勞工健
康的影響缺乏審慎評估,各國的環境規範也跟不上其製程的快速變化。是以,這個產業對
環境、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所帶來的衝擊,隨著其產品在全球的生產、消費與丟棄,而蔓
延到世界各地。這個失衡的經濟發展過程,觸發了本書作者群關注的問題︰全球電子業下
的勞動權與環境不正義。


就環境不正義而言,科技電子業在全球的擴張,涉及其對土地、水資源(半導體需大量純
水)、能源與基礎設施(比如各國政府將公共資源投注於科學園區)的索求。同時,在電
子產品的製造地及電子廢棄物拆解地,電子毒害則對生態環境、第一線工人與社區居民健
康造成危害。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汲取自然資源,或排放空汙、廢水、有
毒廢棄物,電子產品的生產與廢棄,除了涉及產業將環境與健康成本外部化,其製造的環
境惡果與健康危害常是不平等地分配到相對弱勢的族群身上。為設置電子業製造基地,國
家榨取掠奪農民的土地與水資源,使社區居民及農漁民賴以維生的環境遭到汙染;電子廢
棄物便宜行事地從富國輸出至第三世界,在印度德里、中國貴嶼、北非的貧窮農村進行拆
解;而日日暴露於工廠內有害物質的,絕對是第一線的基層勞工而非科技業的中高階主管


論及勞動權,我們發現,電子業的發展榮景竟以第一線勞工的健康與生命為代價。本書作
者之一,長期研究半導體業的公衛學者拉度(Joseph LaDou)1980 年代即警告,半導體
製程使其勞工系統性地暴露於有害的工作環境中。本書討論的個案,包括美國 IBM、蘇格
蘭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台灣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泰國希捷科
技(Seagate Corporation)等,以及近年爆發的南韓三星半導體工人集體罹患白血病,
蘋果在中國外包廠商使用苯、正己烷危害勞工健康等案例,在在涉及電子產業製程使用了
具生殖毒性、神經毒性、致癌性、免疫系統毒性的有害物質。此外,在資本全球化的情況
下,從中國、印度到墨西哥,從亞洲到東歐,電子業熱烈擁抱彈性化勞動力的僱用政策,
使女性勞工、移工、中國農民工面臨惡劣的勞動條件與高壓管理。而電子產業界長期反工
會的政策,更使得電子業勞工的勞動權益難以伸張。




全球與在地的倡議及行動

品牌大廠、電子大亨不成比例地取走多數利潤、累積財富,生態環境、社區居民與第一線
工人也不合比例地承擔了全球電子業擴張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惡果,這是勞動權與環境的
不正義,這種失衡的發展也因此激發了各地受害居民與勞工、環境與勞工組織的行動與倡
議。


投入這一波波行動的,是本書記錄的已故蘇格蘭半導體女工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
)、聖荷西的家庭主婦蘿倫.羅絲(Lorraine Ross),人權律師霍爾斯(Amanda Hawes
),歐拉潘醫師(Dr.Orapan Metadilogkul),台灣的 RCA 受害工人等等。我們看到在
各地為勞工與環境奮鬥不懈的組織工作者,與受害勞工、社區居民、律師、醫師及學者,
透過草根組織與國際串聯、研究調查及媒體揭露、發動環境或勞工抗議乃至訴訟等方式,
挑戰高科技毒害對社區居民、勞工及生態環境的傷害。這些在地與跨國的維權及倡議行動
,要求電子業對受害工人與環境負責;停止以環境、社區居民與工人健康為代價的生產模
式;捍衛公眾與工人知的權力,要求資訊透明化,特別是企業應停止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
揭露影響工人與居民健康甚鉅的毒化物資訊。相關倡議也從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及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要求企業完善化學品管理,從設計、從源頭移除有
害物質,負起回收及處理電子廢棄物的責任。

各國與國際間挑戰晶片的力量,除了致力於揭露高科技的黑暗面、捍衛爭取受害居民與工
人的權益,也分進合擊地透過無數倡議行動與政治遊說,促成個別國家環保法規或國際環
境協定與規範的變革。最具影響力的改變,是本書論及的歐盟相關指令,包括 2003 年後
陸續實施的「危害物質限用指令」(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RoHS)、
「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WEEE)、「耗能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nergy Using Products Directive, EuP)及「
化學物質註冊、評估、授權及限制」(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ACH)等。


此外,1980 年代以降,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處方促使各國政府為吸引資本、競相放寬國內
的勞動與環境標準,展開向下沉淪的競爭(race to the bottom)。同時間,掌握品牌與
技術的跨國資本,透過層層外包與國際分工,迅速累積財富與影響力,卻不需對第三世界
的環境與勞工負責。這個失衡的發展,促使國際公民社會採取對全球供應鏈施壓的運動策
略。依循責任科技、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等原
則,倡議行動者直接施壓品牌大廠,要求品牌商負起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責任,比如書中記
錄的戴爾電腦回收運動。近年來我們看到,結合勞工與環保組織、受害居民、工人以及消
費者的責任科技運動,更積極地採取要求品牌大廠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及完善供應鏈管理的
行動策略。比如,2011 年富士康在中國的勞工連環跳,經勞工團體、學界一波波的調查
揭露,並號召消費者採取抗議行動後,逐步迫使蘋果電腦出面回應,包括首度公布供應鏈
廠商名單、同意強化供應鏈廠管理等。




台灣版的挑戰晶片

挑戰電子毒害、倡議責任科技的運動,隨著科技電子產業在台灣的擴張,也激起一波波對
抗運動。

在國家政策主導下,台灣在 1970 年代後期,選定號稱「高科技、低汙染」的資訊科技電
子業為國家策略型產業,並複製矽谷模式在 1980 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1990 年代中期
,隨著台灣成功地整合進國際分工,竹科的經濟表現使其贏得「東方矽谷」的名聲。但產
業急速擴張後,其環境與社會後果也逐漸浮現。


1990 年代後期,竹科因快速擴張,接連發生半導體廠大火、廢水亂排事件。中時地方記
者陳權欣在 1997 年揭露竹科廢水污染千頃農田,開啟了台灣社會對電子污染的關注。隨
後,在新竹公害防治協會、淨竹文教基金會等地方環保人士的施壓遊說下,竹科在 1998
年出版了第一本環境白皮書,並於隔年成立環境監督小組。大約同時期,RCA 桃園廠確認
土壤與地下水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汙染,RCA 罹癌工人集結,在工傷協會等團體的協助
下,展開了一場漫長、至今仍奮鬥中的運動。


本書收錄了 1990 年代後期至 2000 年代初期,RCA 受害工人的奮鬥過程,以及竹科附近
居民與環保人士揭露、挑戰竹科環境汙染問題的努力。而本書出版後至今,台灣挑戰晶片
的社會力量已經翻天覆地。整體而言,更多開發案、更多汙染事證與爭議,刺激了對抗科
學園區擴張與挑戰電子污染運動的出現。


首先,電子毒害與風險成為環境運動爭議的核心。民進黨主政時期,出身環保運動陣營的
張國龍教授出任環保署長,他任內提名數位環保運動背景濃厚的學者、律師、運動者,出
任 2005 至 2007 年間的環評委員,他們在中科三期的環評審查過程中,有機會深入檢視
、評估其環境衝擊,並向社會大眾揭露。約同時期,一些重要汙染案例的出現,也有助於
解構高科技低汙染的迷思,包括漁業署研究確認竹科廢水排放處的香山濕地牡蠣遭重金屬
汙染;中科廢水導致灌溉用水導電度過高、農田鹽化;中科竹科附近的空氣遭到砷汙染;
甲級飲用水水源霄裡溪遭華映、友達光電汙染等。在中科三、四期等新開發案中,彰化雲
林農漁民拒絕電子廢水汙染灌溉與漁業用水;在已受汙染的地方,霄裡溪、老街溪沿岸居
民都無法接受光電廢水,在漫長的爭議後,促使友達朝向廢水零排放的方案努力。


其次,為服務電子資本、增設科學園區基地,政府圈地、搶水、迫遷,掠奪農漁民賴以生
存的自然資源,激起了近年反對新設科學園區基地的一波波運動,這些重要運動包括反中
科三期、中科四期(含反相思寮迫遷、彰化溪州反中科四期搶水)、竹科宜蘭城南基地、
竹科宜蘭紅柴林基地,乃至反苗栗縣政府主導的後龍科技園區(灣寶)、竹科竹南基地暨
周邊特定區(大埔)等。


從草根組織到國際串聯,挑戰晶片的行動者投身不同形式的直接抗議行動,進行調查與開
記者會揭露、參與環評會議及環境監督小組或委員會、打環境訴訟,乃至投入訂定光電業
及半導體業放流水管制標準,以及職業安全衛生法、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的修法行動。這
些運動的積極行動者,包括全國性與地方專業環保人士、農民權益組織、律師及學者、受
害居民與農漁民、學生,乃至獨立媒體工作者。這一波波運動捲入了數個活躍的環保團體
︰地球公民基金會(前身為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地球公民協會,2011 年與台灣
環境行動網合併成立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彰化縣環保聯盟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運動過程也促成了一些新組織的誕生,比如后里農民,從組織自
救會到正式成立台中縣后里鄉農業與環境保護協會,已經為環境正義、為中科三期環評訴
訟奮戰八年。義務投入中科三期、四期環評訴訟的律師,在 2010 年正式成立環境法律人
協會。另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環境運動與農民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相遇、合作。科學園區擴
張涉及圈地、搶水、空汙廢水汙染農漁產品的疑慮,這些問題與農漁民權益、永續農業的
未來息息相關。因關注「農村再生條例」而於 2009 年初組成的「台灣農村陣線」,因此
也成為這波運動的一支主力。


就勞動權而言,過去竹科員工對電子業生產製造可能帶來的環境與健康衝擊,乃至勞動權
益問題多保持沉默。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分紅制度與反工會氛圍,阻礙了員工對相關問題的
關注與行動。隨著科技電子業勞動條件惡化,2008 年金融風暴後,站出來抗議台積電裁
員的前台積電員工,後來成為催生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的主力。這幾年,同樣關注
電子業員工勞動權益的行動者,有為抗議 HTC 及洋華光電壓榨勞工及打壓工會,到電腦
展或電子大廠的校園徵才活動抗議的高科技冷血青年;亦有個別行動者或團體加入國際間
反血汗手機等種種行動。在台灣電子業的擴張過程中,追求環境正義與勞動權的運動多數
時候分流,但在協助 RCA 受害工人的某些時刻,以及近來抗議日月光汙染的行動中,我
們看到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合作匯流。




責任科技,永續未來

本書是由無數受害者、環境與勞工組織者,以生命、運動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所合作完成的
。我們期待,藉著此書中譯本的出版,得以讓更多讀者理解到電子業的產業特性、在全球
的發展路徑,以及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前線勞工、社區居民、拆解電子廢棄物的窮人、受
害農漁民所處的艱難處境。惟有深刻理解這個發展過程所付出的環境與社會代價,才可能
有更多人願意戮力以共,透過產品生命周期、預防原則、負責任地生產與消費等原則,追
求可能的替代方案。在此,我誠摯將本書推薦給社會學、政治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公衛
、電機、光電等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學生,以及高科技業界主管與員工、政府官員、環境與
勞工運動的組織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50.30.11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Tech_Job/M.1401165519.A.0CD.html

--
※ 看板: Gossiping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136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