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everPitch (Fever Pitch)
標題 Re: [閒聊] 世界冠軍小弟被酸是不是凸顯台灣的悲哀?
時間 Wed Aug 16 13:35:53 2023



  你的疑問剛好菜市場政治學前陣子有篇文章可參考

  結論:溫和的鄉民選擇沉默
  所以你看到酸民言論會格外刺眼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N07MAe
網路製造了酸民,還是放大了酸民? – 菜市場政治學
[圖]
[圖]
網路上的政治討論,已經是當代人們參與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討論的同時,許多人也常常抱怨網路上的言論非常兇猛,到處都是酸民,討論環境惡劣,彷彿根本達不到所謂的共識。但是,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來的?難道電腦螢幕跟網路訊號有改造人類大腦的效果嗎?對於政治科學家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 ...

 

  網路製造了酸民,還是放大了酸民?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學助理教授

  網路上的政治討論,已經是當代人們參與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在討論的同時,許多人也常常抱怨網路上的言論非常兇猛,到

  處都是酸民,討論環境惡劣,彷彿根本達不到所謂的共識。但是,

  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來的?難道電腦螢幕跟網路訊號有改造人類
  大腦的效果嗎?對於政治科學家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
  的現象。


  今天菜市場政治學要介紹丹麥Aarhus University的兩位政治學教
  授,於2022年在政治科學領域頂尖期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最新文章:

  Bor, A., & Petersen, M. B. (2022). The psychology of online
  political hostility: A comprehensive, cross-national test of
  the mismatch hypothe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6(1), 1-18.

  在這篇文章中,兩位教授首先透過問卷調查各1500位丹麥跟美國
  的民眾,發現丹麥跟美國民眾跟台灣人的感覺類似,都覺得網路
  上的政治仇恨(political hostility)比網路之外的政治討論還
  要嚴重許多,網路上酸民的比例大很多,使人們覺得網路政治跟
  日常生活政治如同平行時空一般。


  在人們有這樣的觀察之後,要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兩位作者提
  出了三種可能的假設,並在之後透過實證資料驗證哪一個假設比
  較受到資料支持:


  第一,網路改造假設:人們在面對網路跟螢幕的當下,因為物理
  以及心理空間離其他人較遠,因此比較難產生同情心,最後把人
  們改造成在網路上政治仇恨值較高、比較常在網路上口出惡言。

  第二,網路選擇假設:喜歡口出惡言的選民,更喜歡把時間花在
  網路上來參與政治,使得這些酸民在網路上更為活躍,進而使得
  人們覺得網路上酸民較多,但實際上網路本身並沒有改變任何人
  的大腦,只是大家投入的時間不同。


  第三,認知偏差假設:網路沒有改變任何人的仇恨值、也沒有改
  變任何人投入政治的時間跟傾向,只是同樣的一句酸言酸語,在
  網路上看起來更為刺眼,因此讓人們覺得好像網路上仇恨比較嚴
  重。


  這三個假設乍看之下都合理,但背後的機制、以及可能的政策對
  應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更需要實證資料來測試哪個理論更獲得
  支持。


  那要怎麼測試這三個理論呢?在原文的前四個研究中,作者做了
  一個非常簡單的調查:詢問丹麥跟美國受訪者在網路上以及網路
  外的政治言論仇恨程度、以及政治參與程度。假如網路跟螢幕真
  的改造了人們的大腦(假設一),我們應該可以找到一大群只在
  網路上放砲、在網路之外卻完全不口出惡言的人們。假如網路沒
  有改造人們、只是更吸引酸民花時間在上面,我們應該可以發現

  發言仇恨值較高的人在網路上的政治參與大於網路之外(假設二)。


  有趣的是,丹麥跟美國的案例並不支持假設一。在三波問卷中,
  丹麥跟美國的受訪者都表示,在政治上口出惡言的傾向,在網路
  上以及網路外都是一致的,在網路上常放炮的人,在網路外也常
  放砲。兩者是高度相關的,似乎沒有一大群鍵盤戰士(否則應該
  下圖的左上角要有一大堆受訪者)。


  https://imgur.com/25RuRWk
[圖]

  至於第二個假設呢?實證資料似乎支持,但支持的方式是間接的。
  在詢問丹麥以及美國受訪者在網路上跟網路外的政治討論的頻率
  時,兩位作者發現那些政治仇恨高的人,通常動機是來自於想要

  透過互動而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status-driven risk taking),

  但這個動機高的人在線上跟線下的政治討論的頻率是差不多高的。
  簡單來說,網路並沒有讓這群人變得更為活躍(下圖右上角)。
  然而,實證資料卻發現,對於仇恨值較低、也比較不追求地位的
  受訪者來說,他們在網路上的政治討論頻率更遠低於網路之外,
  因此在網路上更為安靜(下圖左下角的差距)。因此,就百分比

  來說,實證資料間接證實了假設二:網路上的確有較多酸民言論,

  但這是因為非酸民在網路上比現實生活中更為沉默了,而不是酸
  民更為活躍了。

  https://imgur.com/hu0HeTV
[圖]

  而第三個假設,作者們則是同樣在美國以及丹麥發送問卷,請這
  兩國的受訪者看一些新聞或是網路留言,兩者都是內容完全相同

  的負面政治評論,但是一些發生在網路上、一些發生在網路之外。

  問卷受試者隨機讀到發生地點不同的負面政治評論,然後被要求
  評價一下這些政治評論有多負面。結果發現,人們覺得負面評論

  就是負面評論,沒有因為發生地點不同就有所不同評價。換言之,

  這個實驗並不支持第三個認知偏差的假設,人們覺得政治仇恨就
  是政治仇恨,沒有因為網路而改變。

  但在研究過程中,作者們受到另一個方法論上的挑戰:搞不好人
  們已經接受網路上的政治仇恨環境(norm),所以就算一個受訪
  者在問卷中說他在網路上跟現實生活中都有最高等級的政治仇恨
  (第一個跟第二個研究的發現,主觀測量上數字一樣),搞不好
  兩者在現實生活的表現上有很大的差距(客觀看起來發言仇恨程
  度不同)。為了排除這個可能的方法論挑戰,兩位作者(在實驗
  七)又在美國跟丹麥分別招募了2000個受訪者,並隨機分派給他
  們看四種不同的情境:(在網路上 or 在路上) X (針對移民的政
  治仇恨發言 or 非仇恨發言),然後要這些受試者評論一下他們看
  到的發言的仇恨值有多高、是否不適當。結果發現,人們對於仇
  恨值或者適當程度的評價並沒有受到該發言在網路上或網路之外
  而有所差異,而也發現受訪者自身發言仇恨值越高的人,越會覺
  得該實驗中的政治仇恨發言是適當的。因此透過這個實驗,作者
  排除了前述結果是來自於人們在網路內與外有雙重標準的方法論
  挑戰。


  結論
  大家都覺得網路上仇恨言論比較多,台灣、美國、丹麥的受訪者
  想法都相同,但這現象從何而來?在這篇研究中,兩位作者列出
  了三種假設,並透過一系列的問卷以及實驗,發現美國跟丹麥的

  實證資料間接支持第二個假設:網路並沒有真的創造出更多酸民、

  沒有把人的大腦改造,但是網路讓比較溫和的選民更為沉默,因
  此用比例來看網路上就有更高比例的仇恨言論。同時,作者也在
  後續又做了第八個實驗,發現民眾因為在網路上更常碰到不認識
  的人,也會更覺得那些仇恨言論來自於不認識的人,這些結果共
  同造就了人們對於網路負面言論的印象。簡言之:網路並沒有創
  造或放大酸民,而是縮小了溫和的其他選民。


  當然,這個結果是基於美國以及丹麥的受訪者,是否可以類推到
  台灣,還需要更多的後續研究。但假如基於這個研究結果,我們
  可以推論說,假如要改善網路環境,要做的恐怕並不是禁止酸民
  發言(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類似的發言,且大概會受到
  法律保障),反而是要更加鼓勵溫和選民表達自己的看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8.102.104 (臺灣)
※ 作者: FeverPitch 2023-08-16 13:35:53
※ 文章代碼(AID): #1at60yCy (C_Chat)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692164156.A.33C.html
staristic: 蠻合理的,和我個人經驗一致1F 08/16 13:41
※ 編輯: FeverPitch (1.168.102.104 臺灣), 08/16/2023 13:41:58
※ 編輯: FeverPitch (1.168.102.104 臺灣), 08/16/2023 13:43:42
[圖]
pinqooo: 大概就是廢文仔廢文特別多的概念3F 08/16 13:46
charlie5652: 跟之前巨人結局跟殭屍100NTR的投票結果滿符合的4F 08/16 13:47
morichi: 跟夏威夷披薩一樣5F 08/16 13:53
RbJ: 肌肉柴犬跟哭哭柴犬6F 08/16 14:01
tim5201314: 知道了 網路縮小了我大香菜支持者的聲音7F 08/16 14:04
greg90326: 結論:覺得自己溫柔善良的人要多公威8F 08/16 14:09

--
作者 FeverPitch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