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irl10319 (凱莉)
標題 [專欄] 何時能重返重砲之林?—協尋「消失的蘇
時間 Tue Apr 18 16:58:47 2023


何時能重返重砲之林?—協尋「消失的蘇智傑」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02603
何時能重返重砲之林?—協尋「消失的蘇智傑」 - 中職 - 棒球 |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圖]
當羅暐捷在二軍傷癒復出並充分展現長打潛力,邱智呈和李丞齡於一軍得到出賽機會的當下,也說明教練團留給蘇智傑的調整時間已經不多了,恰如電影「消失的情人節」中所言:「沒有白馬王子的公主要自己醒來」,我衷心希望「消失的蘇智傑」也能夠喚醒自我潛藏在身體裡作為陣中核心打者的肌肉記憶和那捨我其誰的傲人氣場,重返球 ...

 

4月15日,統一獅全軍開拔至新莊棒球場踢館富邦悍將,強碰本土王牌江少慶,期望能終
止近期的三連敗,一局上半獅隊馬上就有先馳得點的大好機會出現,一、三壘有人輪到第
四棒蘇智傑打擊,沒想到面對一顆紅中偏高進壘的145公里速球,他選擇以推打的方式將
球擊至左外野方向,應聲落入「蝦池」,又因距離過淺且跑者陳傑憲忌憚林哲瑄的臂力而
不敢躁進,錯失取分良機,該局最終也無功而返。


這一個打席,成為蘇智傑近年來的打擊縮影,曾經和陳傑憲、林安可共組轟動武林,驚動
萬教「外野三帥」的他,既飽受傷勢所苦,打擊型態的改造計畫更是讓他漸漸喪失重砲本
色,過往存在的長打威脅性也消失的無影無蹤,連帶影響南霸天的打線完整度和得分效率


一名昔日頂著選秀狀元光環入隊,並在2021年順利躋身百轟殿堂的強打者倘若就此落入凡
間,淪為低於聯盟平均的平庸球員,絕非教練團和球迷所樂見,究竟蘇智傑的打擊策略出
了什麼問題,就讓我們參考進階數據來試著分析看看。


斷崖式下降的長打火力

2020年球季是中職繼2016年之後,再度陷入彈力球疑雲,上半季場均2.73支全壘打的誇張
擊發率,讓聯盟承受不少抨擊聲浪,於是決議於下半季亡羊補牢,再次更換比賽用球,該
季蘇智傑以28轟創下職棒生涯新高紀錄,同時在全壘打榜上僅次於隊友林安可,但其上、
下半季的火力輸出差距就可見衰退的端倪了。


儘管此次出色成績多少受惠於彈力球Buff,但由於前一季他也曾轟出生涯次高27發全壘打
,且正處於「連續四季打出15+HR」的穩定狀況之中,因此還是不免讓人期待,配備「蘇
智傑,林安可」兩門左打火砲的猛獅打線,能在未來創下多麼輝煌的紀錄。


https://i.imgur.com/0ierQpQ.png
[圖]

豈料,近兩年大環境的風向開始發生變化,聯盟用球係數降低和品質不佳的疑慮甚囂塵上
,球飛不起來,打者整體的長打破壞力也顯著下降,數據上,包含:長打率(SLG)、純長
打率(ISO)和總全壘打數都呈現下滑趨勢,以2020年和2021年為例,光是純長打率和全壘
打數的差距就足見比賽用球的影響之於球員有多麼巨大;比賽印象方面,那種打出去時氣
勢嚇死人,最後擊球結果笑死人的「意外」更是屢見不鮮。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既然聯盟選擇以改變用球的恢復係數來壓制比賽煙火滿天飛的
發生頻率,打者們自然會衍生出一套新的適應模式以維持成績表現,蘇智傑當然也不例外
,然而此項改動卻讓他的長打火力就此跌入谷底,有關於打擊策略的革新,我們留到下段
再進行分析。


屋漏偏逢連夜雨,蘇智傑連續兩年分別因拇指和右膝髕骨骨裂等傷勢頻繁進出傷兵名單,
2022年更只出賽15場就宣告球季報銷,在調整不及、傷病侵擾和外在因素的三重夾擊之下
,讓這名百轟巨砲所能供輸的兇猛戰力徹底大打折扣。


https://i.imgur.com/YA6Hkhs.png
[圖]

從表格可以看出,蘇智傑的三大指標長打率(SLG)、純長打率(ISO)和長打數全面下跌,昔
日強打風采已不復見。

https://i.imgur.com/j6GVMnq.png
[圖]

除了長打能力一去不復返,得點圈疲軟也是一大隱憂,如表格所見,2020和2021年的蘇智
傑在得點圈有人時的OPS+皆高於130,一共為球隊貢獻123分打點,不料最近兩年表現轉趨
低迷,恰好與他歷經傷病和啟動改造計畫,導致數據全面下滑的時間點不謀而合,作為球
隊倚重的中心棒次,這樣的成績顯然是未達及格標準的。


打擊型態簡述

誠如前段所述,更換比賽用球導致許多具有中、長程距離進攻能力的球員受到波及,倘若
一味追求高仰角攻擊將適得其反,長打產量頓時腰斬,慘遭爛球拖累,因此被迫改變打擊
策略,蘇智傑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從2020年下半季開始,為了因應新係數用球,他選擇修正打擊仰角,避免打席產生過多的
無效飛球,然而技術層面的改動並非一蹴可幾,過渡期的成績起伏是必然發生的結果,只
是沒想到蘇智傑的低潮期遠比想像中來的長久。


要想探討這個問題,可以先把進階數據拆分三個部分來審視:

https://i.imgur.com/mXvp1GY.png
[圖]

以一段文字來概括數據上所呈現出來的狀況:

「蘇智傑將球擊入場內的比率逐年上升,且包含第一球揮擊率、兩好球後被三振率、揮空
率、被三振率都明顯下降,被保送率也屢創新高。」

由此可知,除了修正打擊仰角之外,蘇智傑的打擊策略變得更為注重Contact,以「確實
擊中球心為最高方針」,選球能力也還健在,理論上來說,這是件好事,從低揮空率和被
三振率便可略知一二,但問題在於「打到球」跟「確實擊中球」是兩回事,顯然蘇智傑2.
0目前只達到前者的階段。


眾所皆知,現代棒球除了「飛球革命」依舊盛行外,「把球打得夠強勁」也是一大共識,
若是單純以「碰到球」為目標,而不能同時提高擊球初速和力度,那麼就會成了俗稱「碰
碰流」的無償代言人。


無奈中職的進階數據並沒有涵蓋擊球初速層面,但觀察實際球賽內容,還是可以看出智傑
的揮擊狀況顯然不符合「把球打強」的範疇。

https://i.imgur.com/WpiJUYz.png
[圖]

「害怕被三振,進而使用保守的揮棒機制,以求至少能碰到球,或許也是肇因之一。」

另一項能作為佐證素材的是蘇智傑的擊球內容,經歷過彈力球年的高檔表現後,可以發現
調整打擊仰角的他,把球往地上打的比例逐年升高,飛球比例也呈現反比趨勢,今年球季
更是在小樣本數據中就有將近6成的球在紅土上滾動,這對於一名應該保有長打野望的砲
手來說,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且在關鍵時刻擊出各式鳥滾阻斷隊伍攻勢,也讓人感
到十分洩氣。


更糟糕的是,安打期望值最高的LD%(平飛球比率)在去年降到僅6.1%,POP%(無效飛球比率
)
反倒逆勢上揚至15.2%,再再顯示著,當他站上打擊區時,不僅是缺乏長打威懾力,恐怕
連擊出安打也非易事,間接證明他尚未抵達「確實擊中球」的境界。

https://i.imgur.com/ocUj65Q.png
[圖]

最後是擊球方向分布比例,在眾多球迷印象中,蘇智傑是一名強力拉打者,從2020年的數
據上視之,亦是如此,近五成的球會被他強拉至右半邊,豈知隨著時間推進,他反而開始
將球往球場左側和中間方向帶,拉打比例日漸降低,到了今年甚至僅剩36.8%,文章開頭
時的比賽場景就是最佳例證,此項改動等於間接拋棄原有的優勢和習慣,轉而實行自身不
擅長的攻擊方式,成績大幅滑落是可以想見的結局。


綜上所述,當世界棒球經典賽上,中華隊以豪邁的全力揮擊方式將一顆顆紅線球送到九霄
雲外,用手中的球棒向世界列強證明中職打者是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同時,許多球員和球迷
們也瞬間頓悟,原來中華職棒不是沒有實力,而是「爛球緊箍咒」限制了我們對砲聲隆隆
的想像力。


因此新球季可以明顯看出不少球員已經作出調整,將子彈重新上膛,準備給予對手迎頭痛
擊,高國輝即為代表人物,目前以3發過牆重擊獨居全壘打王,但蘇智傑反倒是繼續背道
而馳,朝著象限另一端發展。


可能原因

如果說外在環境變遷是蘇智傑改變擊球策略的主要推手,那另外兩個因素可能也是在旁推
波助瀾的幫兇,必須負起一些責任。

1.內野佈下天羅地網:

由於中職尚未仿照MLB祭出限制佈陣的措施,因此各種極端佈陣化身眾家強力拉打者的夢
魘,例如轉換守位前的林靖凱就是將這項技術運用到爐火純青的箇中好手,不少優秀左打
者都成為他的「套下亡魂」,堪比手塚區的「靖區」威名,就此不脛而走。


或許正是如此,為了確保擊出的球不會進到對手為他精心設計的佈陣當中,蘇智傑才會開
始追求推打技術,最終走火入魔,連某些該以拉打擊發為上策的球,也會被他硬推到左半
邊,形成懶洋洋的必死飛球。


2.左右病的後遺症:

第二個就得歸咎教練團的調度思維,如果說思念是一種病,那麼「左右病」一定得被列為
十大病症之首,傳統上「以左制左,以右制右」的觀念在許多人心中是根深蒂固般的存在
,因此為了維繫球隊攻勢,教練多半會避免讓自己打線中的球員被上述概念所克制,舉例
來說:當對方是強力左投掛帥先發時,就盡量安排右打者登場。


但過度掩蓋缺點,使打者身處舒適圈中打球的調度行為,反而會讓球員在某些時刻顯得無
所適從,也許近日狀態絕佳,明明是建功立業的天賜良機,卻因對方投手的慣用手和自己
相同,就得被迫呆坐冷板凳,長期下來,在心態上可能會出現自我懷疑的狀況,進而愈打
愈沒自信,在場上的競技心態也漸趨保守。


其次,這種閃躲機制終究會有無法運作的時刻來臨,試想,當一位球員平常被保護慣了,
突然之間接受到嚴峻挑戰,缺乏應對能力的弊病將被無限放大,未能發揮正常實力,結局
想必不會太好看。


而本文的主角蘇智傑就深受這種調度方式影響,因此不少人開始提倡一種全新概念:「參
照對戰成績,適度的實行閃躲機制,是可行的,然若實施對象是陣中極力培養的新秀或核
心成員,則應該盡量避免,否則無助於球員養成。」


這也是為什麼當林子豪和李丞齡等人分別因教練左右病發而枯坐板凳時,會引起球迷強烈
反彈的主要原因。

結語

2020年,統一獅憑藉著「外野三鬼」的重裝火力護航,一路高歌挺進至總冠軍賽,並完成
史詩級的絕地大翻盤,奪下隊史第十座冠軍,想必橘色彩帶漫天飛舞的絕美景象,至今仍
然讓許多球迷回味無窮,然而在當時一片歌舞昇平的盛景之下,或許就有一絲絲不安定因
素正在暗地裡悄悄萌芽。


台灣大賽G5-G7,儘管獅隊豪取連勝,但陣中主砲蘇智傑卻因前四戰的低迷表現,被調離
先發打線,在後續比賽除了負擔代打和代守的任務之外,多數時間只能作壁上觀,也許就
是從那一刻起,他身為猛獅獠牙的自覺伴隨時間流動而逐漸消逝。


「選秀狀元」、「百轟俱樂部的第23位叩關者」、「外野三鬼」這些響叮噹的稱號,是球
迷給予蘇智傑的榮譽標籤,卻在他狀態不佳時,轉化為攻擊他德不配位、名不符實的揶揄
之詞。


然無論是哪一個頭銜,都是隱含著經年累月的背後辛酸,勤奮付出努力,創造豐功偉業才
得以換來的光榮印記,絕非網路批評言論者所能隨意置喙。

恰如電影「消失的情人節」中所言:「沒有白馬王子的公主要自己醒來。」,我衷心希望
「消失的蘇智傑」也能夠喚醒自我潛藏在身體裡作為陣中核心打者的肌肉記憶和那捨我其
誰的傲人氣場,重返球星之林,繼續率領猛獅軍團稱霸賽場。


當羅暐捷在二軍傷癒復出並充分展現長打潛力,邱智呈和李丞齡於一軍得到出賽機會的當
下,說明教練團留給蘇智傑在一軍的調整時間已經不多了,倘若球隊戰績持續電梯向下,
勢必得做出陣容異動來謀求不同的化學效應,他的處境恐怕會變得更加艱難,但身為球迷
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球員」。


畢竟連世大運事件的紛紛擾擾他都能挺過去了,你說是吧?

總有一天,「球要給誰?」這個再熟悉不過的應援曲問句一定能再次響徹在臺南棒球場的
看臺上,到那個時候,請別害羞,一同驕傲的大喊「球給智傑」吧!

堅信這名徘徊在迷霧森林裡躊躇不前的府城重砲絕對會聽見你的喊聲,迎來撥雲見日的突
破口,並以一支支飛越右外野大牆的全壘打回覆你的信任之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5.25.158 (臺灣)
※ 作者: girl10319 2023-04-18 16:58:47
※ 文章代碼(AID): #1aFblALc (Lions)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Lions/M.1681808330.A.566.html
※ 編輯: girl10319 (39.15.25.158 臺灣), 04/18/2023 17:06:26
Flyrice: 請國師出馬嗨嗨一下可能快一點!1F 04/18 17:04
hsr7016: 蘇智傑連打出去嚇死人飛行距離笑死人的都沒幾顆
都是那種打出去笑死人的2F 04/18 17:05
BJshow: 這篇說的很好 外角改碰球 拉打完全消失
王柏融/詹子賢改一改好像也變成這樣…4F 04/18 17:06
ArtistMiao: 不止蘇 過度追求擊中球 強振型的打擊在獅隊快消失了 整隊變短槍部隊6F 04/18 17:16
harrishu: 真的8F 04/18 17:20
gordon27: 如果團隊擬定的攻擊策略就是不追求長打 當然長打輸人9F 04/18 17:22
ArtistMiao: 想擊到球而將球跟進來一點 揮棒速度要更快 才能有長打 不然容易被擠壓 形成無效飛球或內野彈跳10F 04/18 17:22
wayne335510: 蘇在今年的採訪也有說他知道不能因為球的關係而放棄長打 他休賽季也做了很多努力 相信智傑可以回來的
加油啦12F 04/18 17:25
gaga: 凱莉你誠實吧 這484你寫的15F 04/18 17:32
ArtistMiao: 期待蘇今天在熟悉的天母棒球場 能有猛打賞16F 04/18 17:34
calculus9: 記者用心耶17F 04/18 17:36
Himawarisa: 推 還有提到左右病XD18F 04/18 17:40
Iori2010: 20年TSG5到G7那是一種換氣手段,但例行賽可不能這樣用
蘇到底何時才會恢復長打,喵喵何時才會有戲19F 04/18 17:47
Gcobs130275: 確實 打出去都笑死人的球 嚇死人只記得上禮拜有一顆21F 04/18 17:48
dante110059: 強振的都在二軍啊 都被罵得要死22F 04/18 18:12
peterw: 這是獅板板友寫的吧?23F 04/18 18:48
FantasyChopi: 一樓XDDD 不過這篇寫得真的不錯
這作者應該有看ptt XD24F 04/18 19:11
a32607123: 只希望教練團也能有這種共識,同時蘇也要有自覺26F 04/18 20:44

--
作者 girl10319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