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artan (sartan)
標題 [新聞] 政府一夜間急關水龍頭,中小建商快渴死?
時間 Fri Mar  3 10:54:29 2023


不得轉載非新聞網站之新聞,違者視為廣告文,處分水桶一年以上並退文
不得張貼或轉錄無關本板之新聞,違者水桶一年以上並退文
連結超過一行應縮網址,內文應含新聞作者及日期,並應自行撰寫二十字以上心得,
心得不得置於內文或連結之前,不得張貼超過90日之新聞,違者文章刪除並水桶十四日
內文和連結之間無明顯分隔因而無法判定心得字數而遭砍除者,歸責於貼文者。
以上說明文得以Ctrl+Y全數刪除。
> -------------------------------------------------------------------------- <

連結:https://reurl.cc/qk5M2E
政府一夜間急關水龍頭,中小建商快渴死?-HiNet生活誌
[圖]
【文.彭杏珠】 2023-2-23 政府連推11波打炒房政策,建商的營造成本原已倍增,土融還降至五成、甚至已借不到錢,且須在18個月內動工,否則要收回貸款;加上去年下半年起預售屋急凍,恐引發中小建商倒... ...

 

內文:

2023/03/02 17:33(17小時前)

文.彭杏珠

2023-2-23

政府連推11波打炒房政策,建商的營造成本原已倍增,土融還降至五成、甚至已借不到錢
,且須在18個月內動工,否則要收回貸款;加上去年下半年起預售屋急凍,恐引發中小建
商倒閉潮。


近兩年,政府共祭出11波「打炒房」政策(表1),房價還是驚驚漲;2022年,推案量更
創下2.1兆新高紀錄。但,為何從今年元月起,各大開發商公會紛紛喊救命,直言「土融1
8個月的動工期限」條款,恐掀起中小建商倒閉潮?


https://i.imgur.com/AZym5jd.jpg
[圖]


圖/彭杏珠整理

這不過是銀行的一項內規,怎麼就捲起建築業的千堆雪?

《平均地權條例》衝擊預售市場

起因於2021年12月17日,央行為嚴打建商養地,促請銀行將四大項目納入授信內規,做為
稽核及自行查核重點;金管會也列為對銀行的金檢要項。其中,最具傷殺力的是,明訂借
款人預計動工實際所需時間,最長以18個月為原則。


初期,建商並不太在意。一位建設公司董事長劉如興(化名)說明原委,儘管這兩年缺工
缺料,美國通膨嚴峻、猛烈升息,導致全台「土地+營建」成本,每坪上漲10至15萬,「
但市場買氣依舊,投資客並未退場,案子照樣推。」


直至2022年3月,內政部拋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擬禁止預售屋或新建成屋讓與
或轉售第三人時,買方轉為觀望。但,鑑於九合一選舉在即,政府又緊急縮手,「3月關
閉的買房群組又在6月噹噹噹響起,互通消息;建商也吃下定心丸,繼續推預售案,」一
位建築業主管說出來龍去脈。


房市繼續歌舞昇平。豈知2022年11月26日,敗選的執政黨為緩解民怨,將矛頭指向高房價
。12月21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景文科技大學財務
金融系副教授章定?坦言,「投資客、建商措手不及,才知道政府是玩真的,今年元月10
日更快馬加鞭三讀通過。」


由於修正案鎖定的正是預售屋,從去年3月內政部放出消息後,預售市場就開始降溫。一
位建商分享實際案例,2022年元月、2月共賣出300戶預售屋,3月退了100戶,政策暫緩後
又慢慢回溫,三讀通過後,每天成交僅剩1∕10。


修正案對預售市場衝擊甚大。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預售實價揭露
資料顯示,2022下半年開始反轉,5月起連續7個月的件數均跌破7000件,較2021年下半年
幾乎腰斬(表2),今年法案正式執行後,預售換約將走入歷史,轉為自用當道的市場。

https://i.imgur.com/MiocnRN.jpg
[圖]


圖/彭杏珠整理

預售市場遇冷,代銷業首當其衝。正在推的只能繼續賣,多數不敢再接新案,甚至有公司
裁員,員工轉行仲介、改賣中古屋。

劉如興說,2020年12月8日土地融資(簡稱土融)降至六成五,2021年12月17日再縮到五
成,假設土地總價10億,一年間自備款從3.5億變成5億,資金壓力倍增。

籌足自備款後,政府還要求須在18個月內動工,銀行每兩個月派人到工地巡察,如發現進
度落後,將按比例收回貸款,並採階梯式加碼計息,建商財務愈發吃緊。

18個月就像「天條」,新舊建案一體適用。過去舊案到期,都能順利展延,2021年12月17
日後,都得照新內規,重新談貸款條件,並加列但書。

美國鷹式升息抽走台灣熱錢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從2022年3月17日開始升息,全年共升息七次、17碼,熱錢快速抽離
台灣,銀行存款總餘額也跟著縮水。

一位銀行行員說,根據《銀行法》第72-2條(建築放款總額之限度)規定,商業銀行辦理
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
的30%。「熱錢轉往美國,8月後兩岸關係緊張,有錢人又將部分現金匯至海外,存款分
母變小,又配合打炒房政策,建築融資空間當然變更窄。」


上市櫃公司董事長王凱文(化名)分享親身經歷。他感嘆,才一年時間,土融利率從1.8
~2%調到2.8~3.6%,還有人借到4%,利息雖倍增,能貸到錢都要偷笑了,現在是一毛
錢都借不到了。


去年底,王凱文找很多家銀行談新建案的土融跟餘屋貸款,每家銀行都說沒有額度,連有
權狀的餘屋貸款都要排隊等額度。「我是上市櫃公司都受到這種待遇,何況是中小建商,
只能跟親友或同業用較高利息調頭寸,卻僅是杯水車薪。」


「18個月的動工限期」就像套在建商頭上的緊箍咒,導致只有三條路可走,第一條是硬著
頭皮,在18個月內拿到建造執照(簡稱建照)動工,但得承擔未知的營運風險,最終可能
虧損;第二條路是籌資還債,曾有小建商無法如期動工,被銀行催促還錢,四處籌錢還清
2.5億貸款,被迫停業、裁員;第三條路就是將案子盤出去或賣土地。

「以前仲介都是介紹素地,近期十幾個案子都帶建照,應是建商申請到建照,卻被18個月
動工的條款卡住,沒有資金繼續燒下去,四處找買主的,」王凱文說。

房市專家何世昌說,去年11月傳出新北市樹林預售案的建商努力增資後,仍無法渡過難關
的憾事,最終宣告解散,將案子盤出去。「這個老闆運氣不錯,好歹有人接手,現在有愈
來愈多案子在兜售,有些大建商直接跟仲介說不用再來了,沒有接案需求。」


限貸令+18個月限期動工,導致2022的土地交易量大幅縮水。過去多數買地的建商、開發
商都要靠融資,現在銀行不放貸,後勢又不佳,沒人敢接、也沒錢接盤了。

銀行雨天收傘,建商貸款無門

從去年底至今,中小建商達七成的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每天都接到求助電話
,歸納會員心聲:缺工缺料外,2022年起利率變高、存款準備率調升,廠商承受較高利息
費用,內憂(營造成本上漲)又外患(買方觀望)。尤以18個月動工期限最不合理,以及
舊案續借還要溯及既往,甚至借不到錢,財務負擔沉重。


一位中型建商說,現在是銀行說了算,不僅嚴選放貸對象,還調高利息,未能按期動工,
要收回貸款,並採階梯式加碼計息,中小建商很難討價還價,轉成白話文就是「雨天收傘
」。


銀行到底有沒有抽銀根?用數據說話。

依照《銀行法》72-2條規定,銀行辦理房貸、建築貸款總額上限是30%,多數以28%為警
戒線,2022年上半年,每月約近十家占比超過28%,6月有四家逾29%。

2022下半年,銀行積極配合抽回不動產資金,成效斐然。根據金管會2022年12月底的統計
顯示,僅三家超過28%,連五個月均無銀行超過29%;不動產放款比率更連續六個月下降
至26.58%,創35個月以來的新低,放款額度都空出來了。


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祕書長于俊明說,建商已受升息、缺工缺料等成本增加衝
擊,且市場已向下修正,政府卻在未通盤瞭解、也沒有跟業界溝通下,推出各種管制政策
,嚴重危及業者生存。


連不在限貸令範圍內的都更、危老都受波及,現在土建融能貸到五成就不錯了。「都更、
危老整合期非常長,要挨家挨戶說服,業者還要自備五成資金,無利可圖、風險又高,誰
還會想做,」于俊明說。


經業界數次陳情後,2月8日政府同意金融機構可依授信內規及建案規模等情形,核實評估
借款人預計動工實際所需時間,除有「不可歸責」借款人因素外,包括受疫情等因素影響
而發生缺工、缺料等情形,以致影響動工時程;或因建案特性不同,如建案規模、建築法
規規範要件差異等因素,導致影響公務機關審照時程較長者,可不受18個月內動工的限制


打房抓錯重點,恐全民皆輸

政策看似鬆綁,業界卻不領情。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表示,真正
關鍵在18個月的動工期限,以及有業者借不到錢,這些魔咒沒有解除,中小建商命在旦危


他進一步說,官員抓錯重點,「考量不可歸責因素」是空話。銀行在「高度監理」壓力下
如何認定,業者不敢有太多期待。建議合理動工期限應放寬至30個月、取消回存建融自備
款的新制,以及暫緩執行《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


房地產被喻為火車頭產業,如何平穩房價又不失去經濟動能,是執政者的考驗。

「打炒房跟健全房市是一體兩面,打過頭將產業掐死,影響的不只百萬從業人口,也會衝
擊整體經濟發展;房價崩落,國民的財富肯定縮水。政府應周全考量,而非只為打炒房而
打炒房,全民恐要付出無法彌補的代價,」王凱文呼籲。


國立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安富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執行長馬瑞辰坦言,政府
嚴格稽查、重罰紅單,禁止預售屋轉讓等政策已一定程度打到投機客痛點,但18個月的動
工期限,也確實讓需要融資的建商壓力爆棚。如不根本解決源頭的土地供給、調降原物料
成本及缺工問題,每次打炒房都會打錯對象,徒勞無功。


房產專家何世昌說,建築業迎來最嚴峻考驗,關鍵就在央行於一夜間,促請銀行用內規,
關掉水龍頭,沒有資金活水,中小建商借錢卡關,恐會有人渴死而倒閉。只要有人撐不下
去,第一個倒下,就會引發難以挽救的骨牌效應。




心得:
該救救這些小建商嗎?這波政府會不會太兇猛了?
有點矯枉過正了。但我是覺得把這些雜亂的籌碼踢出去某方面是好事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133.47 (臺灣)
※ 文章代碼(AID): #1a0M5eiW (home-sale)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677812072.A.B20.html
※ 編輯: sartan (118.160.133.47 臺灣), 03/03/2023 10:56:26
tfct: 建商又買新聞帶風向了
我怎麼說又呢?1F 03/03 10:56
asdzxc001: 還有錢買新聞  沒事兒沒事兒3F 03/03 11:00
ZuDo: 每個禮拜都報耶~可以放心了~ㄏˉㄏ4F 03/03 11:13
Redchain: 所有
以本來不是「歌舞昇平」嗎?歌舞昇平之後不就是要滅亡的前兆?5F 03/03 11:27
darkangel119: 又又又又 連11次 然後房價越來越高8F 03/03 11:29
ppp123: 死一死9F 03/03 11:42
william826: 有些人一輩子買不起房 真的不是沒有原因10F 03/03 11:54
ezkk0322: 垃圾建商的嘴臉11F 03/03 12:01
setunarx: 11波?那護國群山誰提的?打房不正義誰提的?12F 03/03 12:02
teaking: 之前不是南部建商說賣一棟賺一棟13F 03/03 12:19
cocoi: 新聞一直報很慘,事實上根本沒這回事。但影響民眾買房意願造成建商銷售困難。政府不用管假新聞嗎?14F 03/03 12:31
stephon50: 笑死 演給誰看16F 03/03 12:45
sakyro: 好了啦我知道你還很有錢17F 03/03 12:58
ZuDo: 報出來幹嘛?乾我屁事啊?18F 03/03 13:01
balgi: 好了啦 不倒一倒怎麼再讓房價創新高19F 03/03 13:04
joe0531: 就算倒閉、倒帳、跑路都能過得美滋滋的。
現在一直買新聞演可憐  笑屬淪了20F 03/03 13:58
raja98643667: 還有錢買廣告 還行啊22F 03/03 14:13
zx610176: 買得起廣告營運應該沒問題吧?23F 03/03 16:05
losmith: 又在無病呻吟了,體質真這麼差的小建商還是快點倒倒好24F 03/03 16:09
Tylose: 前面文章不是說要放寬了嗎25F 03/03 18:03
tku9527: 少騙人了26F 03/04 08:29
harlanstars: 拿熱潮時月銷百戶當常態?27F 03/04 08:31

--
作者 sartan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