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4-06-15 08:16:47
看板 Tech_Job
作者 utn875 (utn875)
標題 [討論] 風雨飄搖的台灣科技產業何處去?
時間 Tue Jun 10 12:56:54 2014


轉錄中國媒體評論
來源:騰訊科技 梁辰6月10日報導
http://tech.qq.com/a/20140610/010428.htm
风雨飘摇的台湾科技产业何处去?_科技_腾讯网
风雨飘摇的台湾科技产业何处去? 2013年台湾PC市场整体规模缩减了16%,如今的台湾科技产业急需一场变革。 ...

 

六月的台灣是梅雨季,烏雲大部分時間籠罩著這座海島。每年這個時候,台北電腦展
作為全球第二大的科技行業展會,成為了全世界科技產業者匯聚於此最重要的原因。

與十年前相比,人們對PC產業的關注已經變得沒有那麼大吸引力。然而,作為東道主
的台灣企業,能夠讓人能記住的亮點依舊只有華碩、宏碁這樣傳統IT企業的新品發布
,移動互聯網似乎在這個小島上難以尋覓踪跡。


從台北市中心沿中山高速公路向西南驅車60分鐘左右,就可以到達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這裡聚集了台灣眾多的高科技公司,因此被稱為台灣“矽谷”。四十多年的時間,
在這裡台灣科技行業發生了從無到有的巨變。若干年後,台灣島上科技園遍布,只是
沒有一個成長為有互聯網基因的“中關村”。


問及原因,大多數台灣業者給出的答案都是習慣了硬件製造,不過呼籲變革的聲音並
沒有停止。甚至就連出租司機也能告訴你,“以後掙錢的是互聯網服務,而不是IT。”

產業人士稱,“產業要變革。”一些數據也證明了這個觀點,因為相關市場正在不斷
萎縮。以PC行業為例,IDC數據顯示,2013年台灣市場整體規模縮減了16%,受此影響
行業營收下降了12%。這種趨勢亦蔓延至今年第一季度,其中宏碁市場份額同比下降了
16%,華碩下降了3.2%。


但問題是,如今的台灣科技產業急需一場怎樣的變革?

上世紀曾歷經黃金時期

近代台灣經濟發展曾經歷兩次重要的變革。20世紀60年代的從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
,以及80年代後,工業產品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轉化。前者催生出台灣的科技產業
,而後者是台灣致力於高科技產業發展的結果。


不過,有關台灣科技產業最早的故事發生在1973年。那年,台灣成立了工業技術研究
院,這個機構最初的使命就是扶持科技行業的發展。隨後,台灣確立了以電子行業作
為台灣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目標,並將集成電路作為加速向高科技轉型的最佳方案。

幾經考察篩選後,1976年台灣引入美國RCA公司技術,後者在半導體等多個領域對台灣
科技行業發展產生影響深遠。當年跟隨工業技術研究院接受RCA培訓的那些年輕精英也
在日後成長為行業巨頭,他們中包括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和台積電副董事長曾繁誠等。

憑藉強大的半導體產業鏈,台灣孕育出了一批在全球範圍內頗具知名度的科技公司,

其中就包括宏碁、華碩、HTC等品牌公司,以及和碩、廣達等代工廠商。直到今天,台
灣依然在PC和手機產業鏈上游保持強大的影響力。

在隨後高速發展中,科學工業園區曾創造了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輝煌,台灣成為全
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毫不誇張地說,新竹科學園區的一次大停電可影響到北京
中關村甚至全球電子產品價格與市場供應的波動。

具體來說,台灣擁有全球半導體代工生產龍頭企業,建立了一整條的IC(集成電路)
供應體系;在以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為代表的光電產業方面也與韓國企業
並駕齊驅;改變了PC廠商零件生產到整機組裝的模式,建立了完整生態鏈,加快產品
上市速度。以宏碁為代表的廠商不但推出了自由品牌搶占市場,並成為PC代工業快速

發展的案例,筆記本電腦亦如此;而華碩則代表了從電腦主板切入PC市場的另一案例。


在這一階段台灣科技產業的成功原因,有業內人士表示,政府參與成為重要推手。“
台灣半導體工業市政府策略性扶持的產業,是政府有計劃地讓產業萌芽茁壯。”

此外,儘管台灣PC及周邊產業的成功看似與企業的商業嗅覺有直接聯繫,但在最初發展
IBM兼容機時,政府主導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也曾參與相關技術研究。

上述業內人士還表示,“優秀的人力資源是促使台灣產業升級的最大動力。”事實上
,台灣科技公司大部分採用了技術股和分紅配股制度(所謂“分紅配股”即依據每年運
營利潤的某一比例分配給員工,而紅利是依據公司股票的票面價值發給員工,因此員
工與公司的經營息息相關),被認為是最能夠留住人才,也是台灣科技產業能夠發展的
重要關鍵。


發展陷入遲緩

台灣科技產業曾創造出龐大的產值,但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轉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
迅速崛起,使得整個科技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美國、日本、韓國等國製造
業在大陸投資,使得新的製造產業鍊等有機會與台灣相競爭。


從外部環境來看,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大陸相關企業迅速崛起,尤其是在移動設
備上,深圳產業鏈的完備性已經遠超台灣;第二,三星這樣依靠自身打通產業鏈上下
游的效果開始顯現,使得台灣代工企業不再佔據主動權;第三,高通、蘋果以及其他
芯片製造企業也開始將打價格戰和專利戰,同台灣企業搶奪市場份額。


從台灣科技行業內部來看,台積電的晶圓代工、聯發科的IC設計,以及宏達電、富士康
、宏碁的系統廠,甚至連已經轉移出台灣的華碩、技嘉和微星等主機板廠商,以及台達
電的電源供應器都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


當年的那些高科技產業,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傳統行業,在這個領域,依靠大規模生產
、低價格搶訂單的模式已經無法走通。某台灣本土分析師表示,“多年累積的代工生
產使得台灣科技產業難以與高價值相聯繫”。


更何況,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市場的競爭將會為圍繞互聯網服務展開,而台灣本地卻沒
有任何一家軟件或互聯網巨頭。

然而這並不是說,台灣業界並沒有意識到生存的危機。在過去十年,科技行業已經感
到了代工的隱患,其中HTC、宏碁和華碩等企業紛紛選擇創建品牌投入市場競爭,在
不同的消費電子領域他們都曾一度取得讓人驚豔的成果。


但是,這種優勢並未得到延續。如今台灣街頭的手機廣告中,三星的數量和大小遠超
過了HTC,而在電信營業廳內,三星、諾基亞以及大陸一些手機品牌隨處可見,而HTC
則也只是陳列的一部分,並沒有受到特殊的優待。


此外,人才流失也是製約當前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一位台灣科技公司高管
表示,在勞動力人口中有接近20%選擇了到大陸工作,而這並不包括哪些頻繁往返大陸
和台灣的人群。


有台灣網友在博客中寫到,“以前覺得當工程師不錯,是可以鼓勵孩子未來從事的職
業,但現在寧可小孩去發展自己的興趣。”

與台灣年輕人交流就會發現,即使身處科技行業,他們的生活壓力仍然很大。20-30歲
的台灣年輕人中,啃老族是一個普遍現象。這固然有養老政策傾向的原因,但是一些

台灣年輕人卻表示,不同科技公司的工資會相差很多,等待他們的只有“熬到”資深。


32歲的王志成是一家台灣IT企業的工作人員,他向騰訊科技透露,大學畢業後曾在富士
康工作了6年,去年,他跳槽到現在的企業,他的工資因此增長了1.5倍。他說,現在
科技行業裡的台灣年輕人大多擁有這樣的經歷。

台灣大多數科技公司的管理層都已經超過50歲,而本應最具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卻都把
時間浪費在“熬”資歷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4G及可穿戴設備市場能否破局?

產業的悲觀情緒或仍將籠罩2014年。IDC台灣研究副總監江芳韻表示,雖然企業仍將增
加IT預算,但市場與技術的快速變動迫使企業在IT規劃上須更策略性聚焦。預計台灣
ICT(信息通信技術)市場規模增長達2.4%,相較2013年略為下滑(2013年為2.6%)。

不過,2014年對台灣科技行業來說有兩個重要的發展契機。


第一,台灣電信運營商已經開始對4G業務進行宣傳,這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5月29日
,中華電信宣布4G正式啟用,成為台灣首家提供4G服務的運營商。隨後,遠傳和台灣
大哥大也陸續開始提供4G業務。


在業內人士看來,4G意味著新的機會。台灣大哥大總經理鄭俊卿表示,4G的ARPU比3G
高30%,增值服務可再提高10~20%。目前台灣大哥大每月用戶ARPU超過700元。此外,
由於4G資費方案均搭配myVideo、myMusic等加值服務,預計將使增值服務用戶數,從
目前僅40~50萬的規模快速攀升。


富士康也幾乎在同時宣布了,其將入股台灣運營商亞太電信。這被證實為,富士康利
用市場起步階段,擴大行業影響力的表現。

第二,可穿戴設備的風潮開始影響著台灣科技行業。在近期舉辦的台北電腦展上,聯
發科也拿出代號Aster的穿戴設備芯片解決方案,更是推出了整合前者的LinkIt開發
平台,提供完整的參考設計,以協助推動可穿戴應用的發展。


台灣科技媒體《數位時代》引述工研院產經中心主任蘇孟宗表示,如果把軟硬件市場
縮小到大中華市場,台灣就有機會做到垂直整合,甚至發展品牌。不過,他亦表示,
全球市場最大的挑戰是品牌經營。


目前來看台灣的可穿戴產品發展基本上有兩條路徑。大品牌如宏碁、華碩和HTC雖然會
在後期進入市場,但是這並非他們的發展重點。其中華碩和HTC都有透露出推出可穿戴
設備的計劃,但具體細節並沒有公佈;零部件供應商和代工廠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工
業時代的方式,即幫助其他客戶進行生產。


互聯網仍是轉型最大短板

不過,由於媒體的呼籲,軟硬件整合的思想已經在台灣業界生根。華碩雲端總經理吳
漢章表示,對台灣而言,伴隨軟硬件整合而來的挑戰,就是必須拋開硬件思維,硬件
創新的能量要考軟件驅動,台灣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CEO郭如泳表示,軟硬件整合具有
少量多樣的特性更適合新創公司發展。


對此,台灣科技產業的共識是,變革已經勢在必行,方向應有三個:

首先,由於地理因素導致資源有限,台灣科技產業應選擇聚焦深耕的模式,尋求關鍵技
術的突破,延續產學研三者的互動;其次,應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形象塑造,提升產品市
場影響力,並結合其對全球供應鏈的運籌能力,提升自身市場競爭能力;第三:系統並
有計劃地推動跨產業領域的互補,使得原有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得以提升。


但這僅僅理論上的方向,目前台灣科技產業最大的問題就是“軟”件的不足:

與大陸地區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速度相比,台灣近幾十年的表現難以讓人滿
意。在台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BBS文化直到現在人氣依然很高。其中1995年創站的PTT
 BBS(包括PTT2),目前註冊總人數約150萬人,高峰時段仍然有超過15萬名用戶同時上
線,直到Facebook開始流行後才得以改變。


此外,無論PC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台灣地區並未能孕育出任何有競爭力的企業,儘管
有人口基數的問題存在,但與韓國在互聯網領域的發展相比,就知道這些都不是台灣錯
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機遇的理由。


在台北,一位擔任過工程師的出租車司機向騰訊科技表示,“以後掙錢的是互聯網服
務,而不是IT。”

如果不能解決互聯網產業的短板,台灣科技產業的變革可能又變成新一輪的空談。
但“看到”如何變成“做到”?是台灣科技從業者需要反复思考和實踐的難題。

------------------------------------------------------------
對岸媒體的觀察值得參考
明明台灣人使用網路這麼早,網路科技樹長到PTT就停止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4.1.181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Tech_Job/M.1402376216.A.20B.html
jerrychuang:台灣怎麼沒有自己的line..唉.1F 06/10 13:30
EBCtoday:obov:身寸惹 石更體就是屌2F 06/10 13:43
EBCtoday:現在是坐以待斃 不是風雨飄苗 五六十歲老頭帶領之下
EBCtoday:怎可能會轉型 他們就只有一招摳死檔 和奴家文化
SGBA:台灣有推類似line的東西啊...沒人用而已5F 06/10 14:05
Eric0605:gg再戰十年6F 06/10 14:06
rooo2012:此line非彼line7F 06/10 14:20
amethystboy:愛上PTT臭了嗎?8F 06/10 14:43
yudofu:這不是新文章了吧,看來臺灣風雨飄搖飄著飄著也飄一段時間9F 06/10 16:46
yudofu:了...ww
kissyourbi:10年前就看過惹11F 06/10 18:40
daieiso:飄了10幾年了,也沒啥差啊!12F 06/10 19:14
prpure:遙想十年前GG工程師寫的那篇看衰文...13F 06/10 20:25
dinway:大陸媒體記者的文筆比台灣的好太多了14F 06/10 21:47
llzzyy01:BBS的流行和科技的正否成長無關吧15F 06/10 22:15
Aeterna:BBS跟網路頻寬比較有關XDDDD16F 06/10 23:48
brightest:南韓除了line有什麼互聯網嗎?17F 06/11 10:41
aramis188:推二樓的  扣死當和奴家文化過了N年還是依樣 慣老闆更慣18F 06/11 11:54

--
※ 看板: K_ho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06 
作者 utn875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